,可以放大粒盐的,但是要注意浓度。2,注意事项:用盐最好使用粗盐或者水族专用盐,不可使用含添加剂的调味盐,比如加碘盐,不可用调味盐。盐应事先溶解并粗滤一下再添加,应在1-2天内逐渐的增加盐浓度,以免引起鱼的渗透压震荡。加盐的浓度要达到0.3%-0.5%才能起到调节渗透压的作用,这个浓度对绝大多数鱼是非常安全的。有些鱼,例如有些软水鱼类和一些鲶鱼,对氯化钠非常敏感,用盐要小心谨慎。
需要使用土霉素药浴治疗。
将病鱼集中起来管理,提高水温,勤投饵料,病鱼很快恢复正常。
对个别有背鳍的成鱼,在患病时,可用细线穿刺背鳍,串上一根线上,上吊浮物,使鱼在水中保持平衡状态,既不下沉,还可正常游动,两周以后,鳔的功能可恢复正常。
这种鱼一般是先天性耐寒性较差,治愈之后,即使显得很健康,也不能用作繁殖亲鱼用。
没有区别,因为白毛病是水霉病的另一个称呼。
鹦鹉鱼身上变白且有像水珠的东西属于肤霉病病体特征。肤霉病 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 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