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孔子让路主要内容
时间:2025-05-12 23:34:49
答案

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路上,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开始,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

孔子想,孩子是把摆的城池当做真正的城池,当然是车绕道过去,自己还不如这孩子懂礼节,便心平气和地夸奖孩子说得对。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于是,师生驱车绕“城”而去。

孔子认为高大的山脉
答案

关于孔子认为高大的山脉像仁厚的人。

他曾经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句话中,孔子用山来形容仁者的稳重和静谧,用水来形容智者的流动和灵动。因此,在孔子的观念中,高大的山脉就像仁厚的人一样,稳重而安宁,具有恒久不变的品质。

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的一种体现,即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阐述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定而稳重,具有恒久不变的仁爱和慈悲之心,同时也应该像水一样灵活而智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的高度关注。

孔子让路典故介绍
答案

《左传》载:“孔子过路,见子路徘徊不进,问其故。子路曰:‘有疾。’孔子曰:‘有疾,使人唤医来。’遂阻车而立。二人曰:‘请问何故?’曰:‘出于礼也。’”

这个典故表明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他让路以便别人先行,体现了他对他人的尊重和体贴,这是对礼的重视。这个典故也让我们明白了“礼尚往来”的深刻含义,即在人与人之间互动时,应该以礼相待。这个典故至今仍被传颂,体现出孔子的道德方面的影响力和影响深远的作用

推荐
© 2025 今位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