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冷战。当时的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例如挑起世界大战,而出现的对抗是局部性的博弈,如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以及外交竞争等:“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采用互相遏制,不动武力的方式。
2、为什么冷战。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划分,也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垒。源于二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制定的利益划分归属问题,从德国的易北河到朝鲜的三八线,整条线以北是社会主义阵营,以南是资本主义阵营。
3、冷战的开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预示着拉开了冷战的序幕。铁幕是个形容词主要是丘吉尔针对苏联的扩张行为,把它比喻为像个罩子一样笼罩在上方,而丘吉尔本身反对这种扩张,并且公开反对苏共的种种行为。
4、冷战的背后。冷战的外表看似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实则是对各自制度的自信以及对对方制度的不看好,丘吉尔看到了在苏联的统治下民主,是政府对人民的高压民主,国家由政党控制,而政党毫无节制的行使着国家的大权,政府反而成为了少数人服务的团体,并不是为了人民,而人民像是有枷锁一样受到捆绑。而苏联则认为它本身代表人民,而人民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而资本主义本身不具有人民性。因而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资本主义才是代表的少数团体的利益。
5、冷战的始末。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991年华约解散以及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当然也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前后经历了44年之久,目前成为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6、冷战的阶段。冷战的以1947年、1948年、1949年相继推出政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对苏联政治、经济、军事实行孤立、封锁、包围的态势。50年代苏联积极回应美国。60年代两方达到高峰。出现了军备竞赛,以及太空竞赛等相关局面。70年代两方出现缓和的态势。中国和苏联的决裂,而中国和美国的破冰。80年代出现了和解状态。90年代冷战结束。
7、冷战的影响。首先美苏长期的对峙,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进步。其次美苏长期的对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世界级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当然了长期的对峙也有利于看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可以借鉴经验以及吸收教训。最后冷战促使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加速了多级化的形成。
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形态对立:苏联与美国的社会制度、政治信仰、文化价值观念等存在着根本对立,使得彼此认为自己的制度更加优越,而对方则是不可接受的。
2.核武器的出现:随着核武器的发展与运用,国际政治的走向开始日益重视安全问题。
苏联与美国都拥有核武器,这也增加了双方的安全风险,促使双方采取对抗态势。
3.地缘政治和利益分歧:苏联和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常常在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上产生分歧。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对待欧洲重建的立场分歧巨大,而在东欧地区地缘上的领土争端也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是复杂多变的,并不仅限于上述三个方面。
例如,冷战时期存在的军备竞赛、情报战、中美关系等都是冷战生成的要件之一。
这些要素的缝合,塑造了一个不断被威胁和要求自我保护的双方之间的不信任的关系。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网络中,这些生成要素也对今天的和平考验和影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冷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破冰,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高层会晤来建立信任。此外,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旅游业。提供互惠互利的合作安排,改善经济牵扯以及在国际组织内等合作也可以加强两个国家的相互关系。
最终,只要建立了信任,掌握了信息,消除了误解,冷战就最终可以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