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红腿病由弧菌感染造成。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清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形状为三角形。最主要的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肢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第二触肢鳞呈黄色。血淋巴液释薄,凝固性差,甚至不凝固,并失去原来的淡兰色;血淋巴液中有大量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也都有大量细菌。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在组织切片中可以看到血细胞包围细菌的团块
防治 高温季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用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2~5克和10克;每立方米水体用0.8~1克二氧化氯或0.6克二氯海因或0.5克溴氯海因化水全池泼洒;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在饲料中添加1%虾毒灵或0.2%迪芬克利投喂。
一、 应激性红体
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
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这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
二、副溶血弧菌性红体
当前白虾红体现象有75%以上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养殖老区最严重。
主要表现为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红腿病”,同时往往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病虾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性不明显,虾体无黑斑。
三、病毒性红体
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红体又称桃拉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红须、红尾,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又称之为“红尾病”。病虾体色茶红,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很快死亡;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基本无红腿现象,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桃拉综合症通常发生在水环境急剧变化后的1~2天,在水温26~28℃、对虾规格6~9厘米时发病最严重,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不妨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先用优激灵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它能有效络合水体中的毒素,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含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对虾的应激伤害;此外,其富含的小肽等营养物质也能补充水中的浮游生物和优质藻类,修复不良水质。接下来不妨在饲料中拌入斯大灵以保肝护胆、提升肠道免疫,作为一款小肽营养液,它在诱食促生长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虾红身解决方法
1、及时清理病虾、死虾。疾病发生时,及时清理病虾、死虾阻断疾病流行的传播途径。
2、每公斤饲料中拌入氟哌酸1g,投喂5~7天,喂药第2天每公斤水中加强氯精0.8mg,第4天每公斤水中加强氯精0.5mg全池泼洒。
3、取1%的聚维酮碘制剂80毫升拌十公斤饲料凉干后包膜投喂,每天两餐连续三天。之后喂三天强肝一号和胜维111护肝,以弥补碘对肝脏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