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认定办法是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为了确定贫困家庭成员的身份,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的认证程序。
此认证需满足全面、客观、公正等原则,包括家庭成员人数、家庭经济收入、工作岗位等情况的调查、核实以及住房、医疗等救助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工作。
认定结果不仅作为决定个人扶贫资助的依据,也是制定扶贫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参考。家庭成员认定办法的实施,有助于确保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户口簿》为依据,统一标准,简单省事,而且依据明确,资料可查,便于解释;白纸黑字,即使不合理,也不用承担责任。
从现实情况看,完全依据《户口簿》核定家庭人数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应享受政府或者公共救助(补助、补贴等)的家庭却得不到。
如果应单独分户的人员与其他成员登记在同一《户口簿》上,或者不应分户的人员分出去登记到其他《户口簿》上,由此计算的家庭人均收入会增加,其结果就是本应享受救助的就有可能享受不到。
例如《户口簿》户主张三,80岁,丧偶,有1儿1女,都结婚生子,但儿子的户口仍保留在张三《户口簿》上。
这样,张三《户口簿》上的信息就是成员4人:户主张三、儿子张明、儿媳王艳、孙子张平。
家庭成员认定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家庭成员认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按照家庭户口簿和身份证等法定证件上的信息,认定家庭成员身份和关系。
2. 优先考虑在家庭中实际生活的成员,并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其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和收入来源。
3. 对未成年子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应该特别关注其生活状况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4.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认定标准和政策。
5. 在认定过程中,应该注重公正、公开、透明,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总之,精准扶贫中家庭成员认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扶贫对象的准确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