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柳宗元与刘禹锡就是这样一对朋友。
01相识相知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河南洛阳)人。
唐贞元九年(793年)春天,柳宗元和刘禹锡,在长安科举应试中同榜考中进士,在同榜进士庆宴会上相识。
那一年,柳宗元20岁,刘禹锡21岁。
同一年,两人都在京兆府做事,他们的友谊从这里开始。进入仕途没几年,两人凭着自己的才华,在长安小有名气,被合称为“刘柳”。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王丕等一批文人政治家,革新朝政,史称“永贞革新”。这次革新仅维持了一百多天,最后以失败告终。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参与革新的“二王”被杀,“八司马”全部遭贬。这其中就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与刘禹锡本为朝廷重臣,为革除旧弊,顷刻间如同羁囚,被贬蛮夷之地。这一贬就是十年。柳宗元去永州,刘禹锡去朗州。
所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原文如下: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著作评价:《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乃以文章自适。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
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名人评价: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
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
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